推广 热搜:   公司  企业  快速  中国  上海  设备    未来  行业 

别样巴西|于贫苦中看见美好 于哀伤中看到富饶

   日期:2024-10-27     移动:http://mip.ksxb.net/quote/7705.html

  描写巴西里约热内卢贫民窟的电影《上帝之城》,有这样一句台词:“可是我们的困难无关紧要,在里约热内卢的风景明信片上,是不可能看到我们的深海之心。” 

  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将于北京时间8月6日开幕。盛宴在即,“被上帝抛弃了的上帝之城”以一连串糟糕的社会问题印证着电影中的恐怖景象:抢劫、枪战、水污染、病毒肆虐……网友戏称,此届奥运会是“安全第一、友谊第二、比赛第三”的“里约大冒险”。

  热情的桑巴之国,接受着多种文化的滋养,“多彩纷呈”。

  其实,早在75年前,茨威格便对巴西的复杂多元性作出判定,在《巴西:未来之国》中他写道:“一座有趣的城市,必然包含巨大的矛盾。单纯的现代 化单调无味,一味的落后则令人不适,贫穷的城市充满悲伤,奢侈的地方又过于乏味。”人们说身处巴西的茨威格“于贫苦中看见美好,于哀伤中看到富饶,在苦痛 中望见快乐。”

  对此,于纷乱的巴西世界,有人恐慌不已,有人痴迷其中,巴西的魅力或许不仅仅存在于奔放的桑巴舞和享誉世界的足球……在文学界,这座城市或许能寻求到更独特的定位。

  若热·亚马多:为中国读者开启巴西大门

  若热·亚马多

  若热·亚马多

  巴西国宝级作家若热·亚马多与中国有着多年情缘。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亚马多的三部小说《无边的土地》、《黄金果的土地》、《饥饿的道路》被引进中国,让中国读者窥探到遥远陌生的巴西文化。

  亚马多生于1912年8月10日,逝世于2001年8月6日,一生曾三次来到中国。在回忆录中,他曾记录下关于小说《弗洛尔和她的两个丈夫》的中文译本(范维信翻译)的看法。他说:“这两本译本我都非常喜欢。英文版本的历史感更重,而中文版则更为浪漫。”

  他的爱人泽莉亚的《冬天的花园》这本回忆录中,记下了她和亚马多的一次从东欧,经苏联再到中国的旅行。书中提到,他们来到中国,在作家大会上与 郭沫若、茅盾、艾青相识。那年,亚马多获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金,中国政府向他赠送了齐白石大师的代表作《和平》。亚马多最敬爱的画家就是齐白 石,他自己还又买了他的一幅作品。泽莉亚在书中提到:后来我们又邀请齐白石来酒店共进午餐,他准时出现在餐厅,穿了一件灰色的长中山装,手捋长须,高贵的 大师气质让我印象深刻。

  亚马多18岁便发表了处女作《狂欢节之国》。他被称为“百万书翁”,一生创作了20余部中长篇小说,还有诗歌、传记、剧本等。他的作品被翻译成49种文字在55个国家出版,许多曾被拍成电影。有人说,他的小说能让你读懂巴西人,因为他是“人民的作家”。

  《未来之国》的译者樊星曾解读:“作为曾经最畅销的作家,亚马多在巴西文学评论界一直饱受争议。赞扬者称他的作品最大限度地反映了巴西现实,笔下人物丰富生动,充满生活气息;批评者则认为其创作肤浅冗长,人物过于脸谱化,情节描写也常常重复。

  不仅如此,亚马多小说中鲜明的政治倾向也一直是各阵营争论的焦点。对于评论界的各种评价,亚马多通常并不在乎,甚至坦言自己的作品缺乏“深刻”的内涵,并自视为一名不太具有想象力的作家。但是,无论评论界还是亚马多本人,都非常强调其虚构作品与社会历史的紧密联系。

  从发表处女作《狂欢节的国度》开始,亚马多的名字就一直与‘见证’、‘纪录’、‘现实’等词汇联系在一起。在第二本小说《可可》的题记中,这名 巴伊亚小说家更是直接表明自己对真实的追求:‘我力图在这本书中,用最低限度的文学性与最高限度的真实性,来讲述巴西巴伊亚州南部可可庄园工人的生活。’

  可以说,无论是其早期作品《儒比阿巴》(中译《拳王的觉醒》)、《无边的土地》还是后期的《加布里埃拉》《弗洛尔和她的两个丈夫》,亚马多的文学创作都根植于巴伊亚州的历史与传统,在展现地方风俗的同时针砭时弊,在真实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创作。”

  茨威格在“未来之国”

  “巴西人天生敏感、热爱和平、喜爱思考,优势甚至有些懒散忧郁。早在1585念,安谢塔与卡尔丁神父就感受到这一点,他们如是描述这片土地:‘懒散、拖沓,还有一些忧郁。’”

  ——茨威格《巴西:未来之国》

  茨威格

  茨威格

  茨威格的第二人生,始于巴西,终于巴西。

  上世纪三十年代,维也纳事件爆发,茨威格流亡至巴西。有别于开放发达的欧洲世界,这个国度面临着种族、阶级、宗教等一系列问题,但饱受欧洲战火 影响的茨威格却带着主观思想,将巴西的贫穷视为淳朴的风俗,他发现,人们鄙视暴力,族群之间可以和平相处,互相交融,贫民窟则构成了“万花筒中的独特的色 彩”。巴西的状况与欧洲的面貌形成了鲜明对照,是茨威格理想中的“未来之国”。

  在《巴西:未来之国》中,茨威格对这个他初次到达而又慢慢开始了解的国度充满了溢美之辞:“在这里,一切矛盾,即便是社会矛盾,也都不如我们那 般尖锐,更不会把锋利的箭射向我们的同类,在这里,虚伪的政治还没有成为个人生活的坐标,人们并不凭此感受和思考,一旦踏上这块广袤的土地,你会惊喜地发 现,这里人民的生活方式,是友好而不是狂热,你会不由自主地深呼吸,庆幸自己摆脱了敌对阶级与种族的相互仇视,走入了这个更有人性的世界……这种平静祥和 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幸福与恩赐。”

  然而,“美化”的幻想终究会被揭穿。罗曼·罗兰给茨威格去信写道:“我没有看见您扎根在巴西这块土地。现在落地生根,太迟了,没有根的人,就成了幽灵。”

  二战最终摧毁了作家的“精神故乡欧洲”。1942年2月22日茨威格与夫人伊丽莎白·绿蒂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汉利斯小镇的寓所内服毒自杀,生命止于他热爱的国家。巴西总统下令为这位大师举行国葬。

  茨威格在遗书中写道:“在我自觉自愿、完全清醒地与人生诀别之前,还有最后一项任务殛需我去履行,那就是衷心感谢这个奇妙的国度--巴西,她如 此友善、好客地给我和我的工作以憩息的场所。我对这个国家的热爱与日俱增。与我操同一种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沉沦,我的精神故乡欧罗巴亦已自我毁灭,从 此以后我更愿意在此地重建我的生活。但是一个年逾六旬的人再度重新开始是需要特殊的力量的,而我的力量却因常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而消耗殆尽。所以我认为 还不如及时不失尊严地结束我的生命为好。对我来说,脑力劳动是最纯粹的快乐,个人自由是这个世界最崇高的财富。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他们经过这漫漫长 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我这个过于性急的人要先他们而去了!”

  迄今为止,茨威格的《未来之国》都是了解巴西的最佳读物。

  文学中的巴西:南美作家呈多样性创作

  (文/樊星)

  如果说巴西东北部地区之间还有一些相似之处,南方却几乎像是另一个世界。首先,由于巴伊亚是殖民期间黑奴贸易的中心,蔗糖种植园也需要大量黑 奴,而南方则在20世纪初期吸收了大量欧洲移民,北部的非洲后裔比例要大大高于南方。其次,由于南北气候不同,北部腹地气候干旱,沿海地区多从事种植业, 而南方则以畜牧业为主。因此,当东北部地区受到非洲文化影响时,南部尤其是南大河州奉行的却是骑马放牧的高乔文化。与东北部作家“百家争鸣”的气势相比, 这一时期的南部作品相对较少,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埃利科 维利希莫的《时间与风》三部曲。在这部鸿篇巨著中,维利希莫以戴拉与卡巴拉家族为主线,讲述了南大河州两个世纪的历史沉浮,其中既包括南大河大家族的发展 兴衰,也包括一些巴西国内外重大的历史事件,比如19世纪的法拉普斯战争(抗击巴西帝国,曾使南大河州一度成为独立的南大河共和国)与巴拉圭战争。 

  在上世纪40年代后兴起的作家中,最有特色的地域主义作家当属吉马良斯 罗萨。他的作品立足于巴西中部的米纳斯 吉拉斯州,吸收了当地的许多故事与传说,通过对方言俗语的艺术加工,在文学语言上也做出了巨大创新。在1946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萨迦拉纳》中,罗萨便 运用庄园、决斗、迷信、巫术等要素,将真实的地点场景与想象传说融合起来。在读者看来,每一篇小说都像是一则地域寓言。而长篇小说《广阔腹地:条条小路》 则无疑是吉马良斯 罗萨的代表作,也是巴西各时代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在这部围绕腹地打手里奥巴尔多的小说里,罗萨实现了自然风光与人文内涵的结合,展现了独一无二的文学特 点。 

  同样在40年代,有两位北部的作家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他们分别是来自亚马逊地区的达尔希迪奥 茹兰迪尔和来自马拉尼昂州的若苏埃 蒙特罗。自1941至1965年,蒙特罗创作了马拉尼昂五部曲,分别是《闭窗》《死星之光》《镜之迷宫》《第十夜》与《天堂阶梯》。而茹兰迪尔则创作了 《三间房子与一条河》《大帕拉州的贝伦》等北部系列的作品。对于帕拉州和马拉尼昂州来说,这两位作家也是当地文化的最佳代言人。 

  近几十年来,随着科技文化的发展与电视电影的普及,已经很难出现如《腹地》或《广阔腹地:条条小路》那样引发强烈反响的文学作品,但巴西作家对 于不同区域的探索却并没有停止。其中,巴西著名作家、编剧若昂 乌巴尔多 里贝罗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东北部文学的传统,其1971年出版的《热图里奥士官》便是以塞尔吉皮腹地的帮派主义为主题,并结合作者儿时的生活经验与当地口 语,赢得了巴西文学最高奖项雅布提奖。1989年,里贝罗又出版了讲述巴伊亚民众生活的佳作《蜥蜴的微笑》。在南方,路易斯 费尔南多 维利希莫继承父亲埃利科 维利希莫的衣钵,继续以南大河州为主要背景,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在北部,弥尔顿 哈通以出色的文学技巧,再次将亚马逊区域呈现在读者面前。在巴西的青年作家中,这种对地域元素的重视同样得到延续,比如最近两年颇受关注的达尼埃尔 加雷拉和若泽 路易斯 帕索斯。在加雷拉的作品《血染须髯》中,能够看到南部圣卡塔琳娜州的区域特点。而帕索斯的新作《梦游爱好者》则将背景设定在作者的家乡伯南布哥州。 

  总之,由于巴西文学所展现出的区域多样性,我们很难对“巴西特色”下一个定义。甚至连巴西批评界的泰斗安东尼奥 坎迪杜也表示,巴西文学理论要根据不同地域而灵活变通。更重要的是,随着时间的迁移,同一地区的文学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事实上,这种文学上的多样 性其实也正是社会多元化的直接体现。而巴西,远比我们认识的更为复杂。 

  了解巴西的7本书

  1.《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保罗·柯艾略著名作家,1947出生于巴西里约热内卢,被誉为“上帝身边的伟大作家”。

  牧羊少年圣地亚哥接连两次做了同一个梦,梦见埃及金字塔附近藏有一批宝藏。少年卖掉羊群,历尽千辛万苦一路向南,跨海来到非洲,穿越“死亡之海”撒哈拉大沙漠……期间奇遇不断,在一位炼金术士的指引下,他终于到达金字塔前,悟出了宝藏的真正所在……

  2.《我亲爱的甜橙树》

  若泽•毛罗•德瓦斯康塞洛斯出生于巴西里约热内卢州班古市,是巴西极富传奇色彩的作家。

  若泽·毛罗·德瓦斯康塞洛斯常说:“文学是最复杂的艺术,因为它要赋予作品绘画的色彩和线条、音乐的声音和旋律,以及动感。写作是我找到的用以展现我的生活经历、传递我的喜怒哀乐和一种久被遗忘的感情——温柔——的方式。没有温柔的生活毫无意义”。

  《我亲爱的甜橙树》是一部有着相当自传性质的儿童小说,作家精确地“摹拟”一个五岁男孩的口吻,记录了一段温馨而伤感的生活片断。

  3.《星辰时刻》

  这是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探问“身份”的一部重要小说。作者刻画了一位从贫穷地区移居到里约热内卢的女孩玛卡贝娅的艰辛生活。她在镜中看到了叙述者的形象,而这个神奇的叙述者以第一人称出现,成为小说中的人物,言说他们的孤独。

  如果卡夫卡是个女人。如果里尔克是出生在乌克兰的犹太巴西女人。如果兰波当了母亲,如果他活过了五十岁。如果海德格尔不再是德国人,如果他曾书写过尘世的小说。为什么我会提及这诸多的名字?为了定位她。这是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写作之域。——埃莱娜•西克苏

  4.《巴西:未来之国》

  这本书完美地再现了巴西的过去,更寄托了茨威格对人类文明的全部希望。这里的“未来”并不是指单纯的经济发展,甚至不是指科技、艺术等文化形 式,因为文明发达的欧洲社会也难逃两次世界大战的厄运,这里的“未来”指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是一种自由、平等、博爱的现实版本。对茨威格来说,欧洲已 是“昨日的世界”,而巴西才是“明日的世界”,为全人类指明整个世界的明日图景。

  5.《沉默先生》

  马查多·德·阿西斯(1839-1908)是巴西文学史上独享尊荣的一位作家,甚至说,他开创、定义了真正的巴西文学,也不为过分。阿西斯的小 说深受巴尔扎克、福楼拜、左拉等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影响,他与同时代的葡萄牙文豪埃萨·德·奎罗斯在写作和审美上也多有回应与交锋,两位名家隔着大西洋的 “相爱相杀”,也一直是葡语文坛常为人津津乐道的传奇佳话。

  《沉默先生》是阿西斯现实主义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全书讲述了一个难以概括情节的故事,因为通篇皆是主人公的心理自白:这个受过神学院教育的男 子,怀疑妻子与自己的好友有染,甚至连他们的孩子也出身可疑,然而故事终了,也没有人知道这些云山雾罩的狐疑之论证明或是证伪了什么,唯有充满智慧又发人 深思的黑色幽默令读者拍案叫绝、意犹未尽。

  ——《新京报书评周刊》

  6.《世界末日之战》

  《世界末日之战》是根据19世纪末巴西北部的腹地农村卡奴杜斯地区农民起义而写成的。

  本书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卡奴杜斯起义的全貌,并且生动地塑造了安东尼奥·贡赛也罗、加利雷奥、西塞上校、卡尼亚布拉沃男爵等一系列人物。它与 库尼亚的名著《腹地》的区别主要在于:后者以新闻纪事的手法、社会政治的角度详尽地介绍了卡奴杜斯地区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以及农民起义的原因和四次围剿 与反围剿的经过。《世界末日之战》则着重塑造人物性格,因此虚构了不少情节,比如:加利雷奥的冒险故事,胡莱玛与近视记者的奇遇与爱情,卡尼亚市拉沃的糜 烂生活,起义者的精神领袖安东尼奥·贡赛也罗的乖癖,等等,作者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对历史题材进行了艺术加工。

  7.《弗洛尔和她的两个丈夫》

  巴西大作家若热·亚马多的最为著名的代表作之一。美丽的少女弗洛尔与迷人的流浪汉瓦迪尼奥一见钟情,并不顾家庭的反对而结婚。瓦迪尼奥放荡不羁 的生活方式给弗洛尔带来了气恼与不安,但他那男性的狂热又使弗洛尔享受到夫妻生活的乐趣与甜美。七年后,瓦迪尼奥猝然死去,弗洛尔无法忍受寡居的寂寞,嫁 给了正直体面的药剂师特奥多罗博士,但幸福平静的婚姻生活似乎缺少了点什么,她渐生厌倦。此时死去的丈夫忽然重返人间,同时与两个丈夫相处使弗洛尔左右为 难:她依然爱着前夫,可又不想伤害后者……。作家极为巧妙地把现实与虚幻交织在一起,这一切又都是顺理成章、真实可信。这正是若热·亚马多在小说创作上的 高明所在,也是其作品充满艺术魅力的原因之一。

  来源:新浪读书

本文地址:http://www.ksxb.net/quote/7705.html    海之东岸资讯 http://www.ksxb.net/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相关行业动态
推荐行业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3022329号